中文版|返回旧版|English

首页 > > 正文
【大师风采】茆智:农田水利专家享誉全球

通讯员:武汉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1-19  点击数:

茆智是我国著名的节水灌溉专家,他主持研究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了相关理论,推广16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20多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创造了4亿多元经济效益;2000年获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农业节水技术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仅1人获得此奖;他还被美国传记研究院评为当今全球最优秀的500名学术带头人之一……

虽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耳聪目明,并继续为中国节水灌溉科研项目殚精竭虑,“现在会议比较多。”茆智老先生爽朗的笑声响起。10月中旬,从美国赶回武汉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湖泊大会,会议结束之后,他又从武汉飞抵北京,参加2013年年度工程院士评选的会议。深夜抵京,第二天精神奕奕地出现在会场,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81岁高龄了。

茆智曾经把做学问比作瀑布。是的,蔚然壮观的瀑布,是需要山泉、小溪一点点地汇集,经历无数狭窄的河谷和舒缓的河床之后遇到陡峻崖坎才能爆发出势能。而这也像极了茆智一生的科研之路,年轻时一直默默耕耘,不问收获,唯有低头前行,到了晚年,开始喷涌勃发,获奖无数,山泉,小溪一点点地汇聚,最终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瀑布。从早年从教武汉水利学院,到后来因并校成为武汉大学一员,改变的是空间,不变的是他对学术的热爱。

持久的坚持

1932年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茆智,选择水利专业或许也与童年经历有关。茆智上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逃避日本侵略军,他举家逃离敌占区,经湖北、湖南、贵州,最后到四川,少年时期,茆智在四川农村多次遇到山洪暴发江水泛滥,目睹淹地、毁屋、灾民流离的惨状,考大学时,选择了水利专业,决心学会治水、防灾,造福于人。1950年茆智考入南京大学水利系(1952年并入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当时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科技人才,与全国工科大学生一样,茆智被提前一年毕业,在毕业分配填报志愿时,“我只写了六个字:华北,东北,西北。”茆智说:“当时号召要往艰苦的地方去,所以我就想去北方,响应号召;另外,那时想去一线的人比较多,做教师的人少,学校号召大家去当老师,我也算是响应号召,后来去了河北水农学院水利系。”那一年,是1953年。学术研究与授业解惑,便如两条互相交织彼此相长的经纬,从此在茆智的人生中成为重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有苏联水利专家到天津大学教授农田水利技术,茆智被选中,全脱产随苏联专家学习。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时,茆智被调入武汉水利学院农田水利系,并继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

从此,南京人茆智便开始了在武汉的生活。现代农田水利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有很多困难需要突破,也有很多空白点等待挖掘。他用大量的时间做田野调查,实地测试,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去海南实地考察,发现那里的橡胶产量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每逢下雨,第二天的橡胶产量就会升高,有心的他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给橡胶浇水灌溉呢?会不会促进橡胶的产量?于是,他带领了几位教师与20多位学生,开始常驻海南,期待通过实验,给予这一推测以实际的证明。彼时的海南,还属于蛮荒之地,“蛇特别多,睡觉时,床不敢靠墙,怕蛇爬上来,就在茅草屋的中央搭四根柱子,铺上木板作为床,每个柱子腿上绑上带毛刺的植物,也是为了防止蛇。”茆智的回忆蔓延开来,思绪回到了50年前,“那时,每晚睡觉,身边三样东西少不了,电筒,刀片,蛇药,如果一旦有蛇咬,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打开电筒,把被咬的部分用刀片放血,赶紧敷上蛇药。”除了防范随时可以上床的蛇,还有防不胜防的白蚁,有一晚,睡得正香茆智突然从梦中惊醒了——没有任何征兆,床塌了,四个床腿被白蚁凿空了……三年过去了,他拿到了一组组数据,同学一个个返回学校,唯有他一个人,继续留守在海南,做好实验收尾工作,当然,遭遇的惊险也数不胜数:他翻地,随手扯地里的植被,手腕上爬上了竹叶青蛇;骑自行车,骑着骑着,车轮里卷住一条蛇;早晨起来抓起袜子,要穿袜子,发现袜子里钻着一只癞蛤蟆……田野试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近四年的历险生活,换来一组扎扎实实的数据和关于水利灌溉对橡胶增产的理论支持。

很多田野数据就是这样产生的,要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观测样本,不论晨昏,不论阴晴,实地观察的记录数据会每天准时记录在本上,为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文化大革命十年,各项科研都已经停止了,茆智在学校里闲的发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环境稍微宽松了些,“想找点事情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联络同专业的老师,去各个地方办培训班,讲课,“所有的都是免费的,来听课的很多是各地的水利站和灌溉试验站站长与技术骨干等,直到现在,还与许多学员一直保持联系。”其中有不少人,成了他的研究生。

小溪汇聚成瀑布

学术之路的漫长耕耘还在继续,不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高校当老师时,每星期32节课的繁重讲课任务,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海南蛮荒之地头顶烈日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坚持,当然,也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辞辛苦,免费到各地办学讲课,茆智在水利灌溉这条学术道路中一直坚持。很多人的成功都证明着这一点:坚持是成功的核心要素,持续不断的努力,坚定不移的信念,不疾不徐的向前,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只愿意不辜负每一天。

农田水利专业在中国起步晚,而节水灌溉这一课题在当下水资源匮乏的环境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农田水利专家,茆智的内心有着深深的责任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要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更结合中国实地情景,因此,去全国各地做田间试验,到各个机构授业讲课,都是茆智愿意奔波劳顿的。在全国各地实地试验,讲课,每一段行程、每一次调研都会有故事,祖国的山山水水,野外大自然成为他滋养心灵的营养,常年在野外奔波也让茆智开朗的性情中更增添了恢弘豁达。但是也不要以为田野试验,行走千山万水,传道授业是浪漫的事,期间有很多危险——比如去西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由于身体不适,在饭桌上,正在吃饭时,他躺下了,急救的医生赶来,让他平躺在板凳上,不敢挪动地方。第二天,他忍着病痛,坚持做报告,可是正要做报告时,又倒下来了,这一次,被送往拉萨救治,医生说,他患有间隙性肺水肿,如果稍有差池,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就这样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后,他一直没告诉家人,“怕她们担心我,不让我再出门儿。”茆老爷子很风趣。

他的科研成就如果都写出来那能写一本书,简要概述如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茆智率科研组研究节水条件下农作物的需水规律。他在河北、湖北、广西等布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提出了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的实时预报方法,促进了农作物的节水高产,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灌排委员会的高度评价,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主持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稻田非充分灌溉原理研究”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他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水稻水分函数与反映大气干湿程度综合气象指标——参照作物需水量存在密切关系,提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提出探索与分析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内外此项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在节水机理方面,提出了作物早期和中期受轻度、中度干旱再复水后作物的生长、耗水会产生“反弹效应”的理论,从而提出了利用“反弹效应”指导节水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的方法,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居国际先进水平。

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与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的重要节水灌溉研究项目,成果已在4省(市、区)累计推广166万公顷,增产粮食27.4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4亿多元……

厚积薄发,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之前40年的积累开始慢慢给予他回馈,也或许如他所说的瀑布原理——无数小溪经历狭窄的河谷和舒缓的河床之后遇到陡峻崖坎之后形成瀑布,上世纪九十年代,是茆智的瀑布时期,从1994年到2003年以来,他获奖多项,并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士,有人戏称他为“获奖专业户”,也有人说他“老来俏”,的确,之前的40年他太寂寂无声了,但那40年,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怎能会有如今的丰收硕果?

2000年8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并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水利电力领域处于中国大陆高校前列,此次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一起并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综合学科实力、科研成就、国际视野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校址还是以前的校址,就是在院系领导机制上有一些改变。”茆智说,“武汉大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大学。”他依旧是那个一心钻研学术的老人。自2003年以后,他就主动撤退到镁光灯之后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上台前。”茆智说。他生平没当过什么官,最大的是共青团的小组长,却能善于团结校内外力量,国内外力量一起攻克科研难关。无他,没有私心尔,一切以做事为重。他曾经是中国最早获得过“国际农业节水技术杰出成就奖”的人,在他之后,先后又有三位水利方面的杰出人才获得该项世界性的奖项,其中,两位是他的学生,另外一位是与他有过长期合作过的教授。看着水利专业蓬勃发展,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本文转自武汉大学新闻网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Baidu
map